冬至你吃饺子了吗?

    上传时间:2019-12-22      浏览数:0

  冬至你吃饺子了吗?

  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”。12月22日的清晨,冬至来了。

  冬至,俗称“冬节”“长至节”,又有“亚岁”之称。是时年八节之一,排二十四节气之首,古时民间有在“八节”拜神祭祖的习俗。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,在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讲法,古人把冬至又被称为“小年”,一是说明年关将近,余日不多;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。古时候,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,所谓“年终有所归宿”。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祖等习俗,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。  

 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,这天过后它将走“回头路”,太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,北半球的白昼将会逐日增长。因此,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,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。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长一线。”意思就是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。过了冬至以后,白天逐渐变长。  

  冬至有三候:“一候蚯蚓结;二候麋角解;三候水泉动。”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此时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;麋与鹿同科,却阴阳不同,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,所以为阴,而冬至一阳生,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;由于阳气初生,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。

 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,但以饺子和冬至米团为主。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。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,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,包成像耳朵的样子,做成一种叫“驱寒娇耳汤”的药物,施舍给百姓吃。后来,每逢冬至,人们便模仿做着吃,饺子便流行下来。南方一些地区,例如潮汕一带有“冬节丸,一食就过年”的民谚,俗称“添岁”。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,取其团圆的意思。每逢冬至清晨,各家各户磨糯米粉,并用糖、肉、菜、果等做馅,包成冬至团,不但自家人吃,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。冬至吃汤圆,是我国的传统习俗,在江南更是普遍,民间也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的说法。当然也有例外,如四川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,寓意驱除寒冷之意。杭州人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:“冬至吃年糕,年年长高”,图个吉利。湖南湖北一带,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。在南方沿海部分地区,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。家家户户把祖先像、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,安放供桌,摆好香炉、供品等。祭祖的同时,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、土地神,叩拜神灵,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,家和万事兴。

 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,主要是因为“气始于冬至”。因为从冬季开始,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,由静转动。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,饮食宜多样,适当选用高钙食品。

作者:  李嘉龙
备案号:鲁ICP备20007371号-1 鲁公网安备 37021302000023号

青岛恒星科技学院-信息学院版权所有